美国财长贝森特近期关于中印俄油进口政策的差异化表态天津配资公司,表面上以“经济伦理”为包装,实则暴露了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本质。
贝森特声称,印度因大幅增加俄罗斯石油进口并转售套利而遭美国加征关税,而中国虽持续购油却未被制裁,是因“情况完全不同”——中国购油仅为自用,未参与“印度式套利”。这个解释乍一看好像挺合理,但根本藏不住美国现在碰到的糟心事儿:美国老是忌惮中国的战略发展,印度在经济较量里弱得不行,还有国际规则一碰到强权就变了样、走了形。
贝森特将印度的行为定义为“不可接受的牟利”:俄乌冲突前,印度进口俄油占比不足1%,2025年飙升至42%。通过低价购入俄油、精炼后高价转售欧洲,印度企业累计获利超160亿美元。美国以此为由,对印度输美商品叠加25%关税,总税率达50%,直接冲击印度纺织、制药等核心出口产业。
然而,中国同样是俄油的大买家。2025年头半年里,中国平均每天从俄罗斯进口400万桶石油,这个量占到俄罗斯石油出口总量的35%。而且,俄罗斯有21.4%的原油都卖到了中国,这比例远远超过了它对沙特的出口。要是按照交易量来判定谁“违规”的话,那中国更应该被针对。不过呢,贝森特解释说,中国没有参与把进口的油转手卖出去赚差价这种套利行为,买这些油“纯粹是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
这一解释刻意忽略两个事实:
印度炼油后出口成品油被斥为“套利”,而中国将俄油加工为化工品销往全球,却被归为“产业链正常环节”;中国有些炼油厂也把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加工成柴油、航空燃油,然后出口到东南亚地区,这背后的商业赚钱门道和印度那边其实没啥不一样。
美国为啥对中印有不一样的态度呢?说白了,就是美国自己算了一笔成本和风险的账。
印度这次可真是被美国精准地捏住了软肋,被拿捏得死死的。从经济层面看,印度对美国的依赖程度相当大:2024年印度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价值达到870亿美元,这个数字占到了印度全年商品出口总额的近五分之一。而且,印度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主要集中在仿制药、成衣这些技术门槛不高、容易被其他国家替代的产业。
美国心里有数,就算对印度这些商品加征关税,印度也很难采取强硬的报复措施。因为印度在很多关键领域都离不开美国,比如半导体技术和军工装备,这些都得靠美国支持。要是印度在农业领域对美国开放市场,还可能在国内引发巨大的政治风波,所以印度在这方面也不敢轻举妄动。莫迪虽号召抵制美企,但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印度反将美国原油采购量提升58%,俄油进口量下降3.6%,印证了“嘴上硬、膝下跪”的窘境。
对中国是投鼠忌器的结果。中国手握三张反制王牌,全球90%稀土产能、80%稀有金属精炼由中国掌控。2025年4月美国对华加税后,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直接导致福特生产线停工、F-35战机部件断供;美国大豆、玉米主州依赖中国市场,中国如果加征农产品关税,特朗普的农村基本盘可能崩塌。
美国页岩油巨头游说政府制裁印度,实为抢占市场。如果印度转向中东购油,美企将失去潜在买家。而放任中国购油,是因中国已成为俄油“最终接盘者”:印度因关税缩减俄油进口后,中国迅速以折扣价吞下其75万桶/日的份额,缓解了俄罗斯财政压力。
贝森特的“套利道德论”,暴露了美国外交的双重标准:美国自身2025年从俄进口7.55亿美元核原料铀和钚,却指责印度购油“资助俄罗斯”;欧盟默许印度转售俄油成品,因自身能源缺口需填补;美国不反对中国购油,因担心中断供应链会推高全球油价,引发本土通胀。
贝森特那套辩解的话,就跟一面能照出妖怪原形的镜子似的,把国际政治里那冷酷无情的真相给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了。说白了,在国际政治这个大舞台上,谁拳头硬谁就有理,那些所谓的规则啊,也就只有在各方实力差不多的时候才有点用。
印度被指责“套利”,其实问题根本不在它做生意的那一套逻辑上。主要是它没像中国那样,有能跟美国对着干的底气和手段天津配资公司,没有能反过来制衡美国的筹码。而中国能被“豁免”,也不是美国良心发现、认可咱们的道德水准,不过是美国看到中国实力强大,没办法只能妥协罢了。
鸿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